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自拍晒照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不尽风韵说缶山

    信息发布者:庙上村
    2017-03-28 07:26:25   转载

    不尽风韵说缶山X


    不尽风韵说缶山
    文/西河柳
    “缶”亦作“缻”,原为古代一种类似大肚小口儿的瓦罐,是古人盛水或酒的器具,按《说文解字》的解释:“缶,瓦器,所以盛酒浆,秦人鼔之以节歌”,秦人李斯《谏逐客令》就有“击瓮叩缶,弹筝博髀”的记载,说的是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,以击瓦缶、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。
    缶山,怎么看也不像古代的瓦缶,倒像一位多情的少妇,羞赧地袒露胸脯,蜷缩着躯体,自西向东、背地面天地横亘于行唐北部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处。
    缶山,是大自然赐予行唐人的“女神”。
    这种说法,无论外地人是否认同,反正缶山周边的老百姓,对此深信无疑。

    缶山位于行唐县的玉亭乡境内,海拔301米,南距县城30华里。
    缶山并非高大雄伟,更算不上什么名山大川。其东侧山脚下,曲河水由西北向东南潺湲流淌。曲河两岸,分布有八里庄、李家庄、庙上等村庄,是行唐县城经西玉亭、八里庄,通往北部山区的咽喉,亦是口头镇的门户之一。
    在缶山南侧的“少妇”腹部,自然蜷曲,构成一个“湾”,当地人称这里为“缶山湾”。在缶山湾的半山腰处,有一片较为平整的地方。据老人讲,这里原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庙。可惜的是,小庙早年毁于抗战的硝烟中,如今只剩下一片瓦砾废墟。
    缶山湾下,延伸出一道天然沟谷,巨龙般蜿蜒南下,途径“东井底”村北,由此折南贯穿整个村庄后,继续向南汇入上方村西的郜河,村民习惯称这条沟为“水库沟”。
    一遇到干旱缺雨的年份,“水库沟”是干涸无水的,就连“东井底”村的许多水井,都要干枯见底,这或许便是“井底”村名的由来。这里的村民,多数会选择在沟底自家的地里,种上些玉米、高粱之类“靠天收”的庄稼。可是,一旦遇到洪涝年景,从缶山周边冲刷下来的昏黄污浊的雨水,间或夹杂着砂石泥浆、杂草荆棘,一路南下汇入“水库沟”,形成一条长长的“水龙”。
    “水库沟”干涸时,倘若从东井底村北出发,顺着沟谷一路北上,可谓是移步换景:悬崖峭壁有之、渡槽涵洞有之、怪石坑塘有之、野果藤蔓有之……沟谷内生长有蒿子、沙参、蕀蒬 、龙葵、蒲公英、野花椒、覆盆子等药草,随处可见酸棘枣、山葡萄、野韭花、野山葱、小根蒜,一些受到惊吓的野兔、山鸡、斑鸠、松鼠、獾猪经常会突然窜出,落荒而逃。
    这条毫无雕琢痕迹的沟谷,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,俨然成了附近村庄的孩子们游乐玩耍的天堂,成为当地村民割草、放牲口的好去处。

    20世纪60年代,轰轰烈烈的“农业学大寨”运动迅速在全国铺开。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口号以利弊交错的态势,在长达十四年的岁月里,影响着几乎每一个村庄。
    在缶山南侧,向南称弧形排列着五座突兀的丘陵。丘陵本无名,因了“农业学大寨”运动,人们在丘陵的向阳面,自西向东用石块摆出“农、业、学、大、寨”五个大字,为便于识别,人们将这五座丘陵分别命名为:农山、业山、学山、大山和寨山。
    缶山湾的沟谷,就从“大山”和“寨山”之间穿过,其交汇处是一条人工修建的渡槽,当地人习惯称渡槽以西为“大头坡”,以东为“兔坡”。渡槽下是一条向南流水的涵洞。口头水库的水利工程“二支渠”,在渡槽上由西向东穿过,并由此折向东南。现如今,当地人已用上机井、扬水站来灌溉农田,这条“二支渠”几近废弃了。
    站在缶山顶峰,环顾四周:其东,曲河蜿蜒,杨柳掩映;其南,丘陵起伏、沟壑纵深,再向南望去,一马平川;其西,“红领巾水库”碧波荡漾、渔船点点;其北,古北岳恒山巍峨耸立,山势险峻,幻如仙境。
    缶山西侧与另一座山峰对峙,在此形成一道天然的“南天门”。附近,常有一些顺流而下的清泉,地面较为潮湿,故荐草多衍,附近村民经常在此放牧牲畜。
    这里常有一种名为“马勃”的菌孢,俗称“牛屎菇”、“药包子”或“马蹄包”,当地人习惯称它为“马屁泡”。马屁泡幼嫩时色白,鲜美可食,滑如豆腐;成熟时呈灰褐色或浅褐色,紧密而有弹性,内有灰褐色棉絮状丝状物,触之孢子飞扬如尘,捻之倍感细滑,有较好的止血功效,当地人常用作外伤止血、治疗冻疮和痈疽疮疖的良药。马屁泡呈圆球状,形如巨大的无茎蘑菇。到底有多大?据《本草演义》记载:“所谓牛溲马勃,有大如头者,小亦如升”。牛溲即牛溺,车前草的别名,后人常用“牛溲马勃”借指不值钱的下贱而有用的东西,正如韩愈《进学解》所云:“牛溲马勃,败鼓之皮,俱收并蓄,待用无遗漏者,医师之良也”。
    前些年,每逢闷热潮湿的多雨时节,在缶山周围,一夜间便会冒出许多天然“口蘑”,尤以“南天门”附近为最。常惹得附近村民早早起来,趁着朦胧的夜色,上山采蘑。
    看不清蘑菇没关系,眼瞅见前方白花花的地方,直奔过去,保准没错。

    缶山,是一座英雄的丰碑!
    勤劳质朴的行唐儿女,不会忘记战争的残酷,不会忘记那段悲壮的历史。缶山无语,默默地记录下这里发生的一切……
    1942年,当全国抗战处在最艰苦的岁月时,日寇对冀中进行了空前的“五一大扫荡”。冀中军区所属新乐县大队约一个连,掩护着部分地方干部和近20名青年干部转移到行唐,驻守在缶山东侧的李家庄。
    李家庄又是县第三区公所和县立第三高级小学所在地。不久,八路军二十二团的两个连也到了这里,分别驻守在八里庄、庙上和李家庄,团部就设在缶山脚下的八里庄村。
    八路军一进村,这些古老的小山村就沸腾了。
    庙上村西有块30多亩的平坦地面,过秋后便成了演兵场。战士们整天在那里出操,练刺杀、投弹、射击……村里村外一派生机勃勃,到处都是团结战斗的景象。
    次年1月,驻扎在行唐城内的日寇,纠集2000多名所谓“精锐部队”,分东、西两路出发,向口头镇为中心的老解放区,开始了新的“扫荡”和“蚕食”。其东路于21日晨进犯到西玉亭村后,继续北犯。而此时,八里庄、李家庄、庙上村等地的群众、学校、机关和部队,大部分尚未转移。为了保卫群众利益,我八路军团部当机立断,决定以少量部队阻击敌人,主力部队掩护群众迅速转移。
    庙上村是八里庄、李家庄的前沿,南距西玉亭五华里,西上缶山五华里,还有一条盘山路直通山顶。缶山阻击战的第一枪,在庙上村南打响。埋伏在高岸上的八路军,居高临下,出其不意,以猛烈的火力进行射击,日寇乱作一团,不得不仓皇逃回高岭岗。
    上午八时许,妄图长驱直入的日寇,突然遭到截击,气急败坏地反扑而来。而此时,阻击任务完成后,我八路军已撤出阵地,转移到村西,沿着一片老坟地北上,过狼道沟、爬大洼里北梁、登盘山道,从东侧上了缶山南峰。日寇急红了眼,用迫击炮向我八路军袭来。然而,缶山东侧巨石如牛,炮弹未能凑效。日寇不敢尾追,绕道老牛沟,由缶山南侧向上攻打而来。
    上午九时许,缶山战斗打响。日寇先用迫击炮猛烈轰击,随后像蚂蚁一般向山上爬来,快爬到山顶时,只见手榴弹像冰雹一样飞下来。我八路军连续打退了日寇六七次进攻,阵地前沿留下了敌人大量尸体。等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,战士们才撤出阵地。中午时分,在南河村与主力部队胜利会和。
    “敌人来扫荡,我们反扫荡,八路军英勇顽强……子弟兵精神强壮,晋察冀是铜墙铁壁,军民团结钢铁一样,我们就叫他死亡……”嘹亮的歌声,响彻南河村的上空。
    这次战斗中,群众无一人伤亡,六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却壮烈牺牲,长眠在了缶山顶峰……

    药王庙位于缶山北峰,庙里供奉着孙思邈、扁鹊和华佗。
    这里原有一座小庙和几块残碑的,碑文内容为“重建药王庙记”,落款为“嘉靖四年岁次乙酉夏四月”(即公元1526年),据此来看,缶山药王庙距今至少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。
    当年,缶山阻击战时,我八路军在日寇占领前被迫炸毁了这座小庙。虽然没有了庙宇,但是每逢初一、十五及每年的三月二十三药王庙会日,还是有很多人来此顶礼膜拜。
    文革结束后,附近村民集资在原址重修了一座小庙,并在北峰东侧修砌了一条通往山下的台阶,每年来此拜谒药王的人,渐渐多了起来。山下的李家庄、八里庄和庙上村共同管理着这座药王庙。旧时,由每村推举出一位会头,三人协商管理,如今则是三个村庄轮流管理,每村掌事一年。
    缶山药王庙庙会,是行唐境内规模最大的庙会之一。庙会影响范围很广,除遍及周边县市外,北京、天津、内蒙古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安徽等省市,每年都有人慕名而来。
    庙会当天,从山脚下出发,四五条人流,沿着东、西、北三面山峰蜿蜒汇至山顶。山顶的药王庙装扮一新,庙里庙外,人头攒动,香烟缭绕,灰飞火旺,场面颇为壮观。人们以虔诚的心态上香、烧纸、跪拜“取药”,祈求药王神灵保佑自己和家人祛病消灾、健康长寿。
    庙会前后一周的时间里,三个村庄的人们像过年一样,杀鸡宰鹅,招待亲朋好友。各路生意人云集于此,从日用百货、杂耍说唱到吃喝玩乐、文化娱乐,小摊小贩的摊位,充塞满整条街道。
    不少外地人开着私家车,慕名而来。在感悟着浓厚枣乡文化的同时,也感受到了枣乡人的热情与豪爽。

   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,他医德高尚,济世活人,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,被后人誉为“药王”,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“药王殿”。他在太白山中研究道教经典,探索养生之术,博览众家医书,研究古人医疗方剂,写出不朽的医学典籍《千金要方》,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《唐新本草》。
    日本医师滕惟寅说:“扁鹊,上古之神医也。”按照古人的说法,医生治病救人,走到哪里,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那里,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,所以常把那些医术高超、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“扁鹊”。这个出生在卢国、名叫秦越人的医生,凭借其高超的医术、渊博的学识,走南闯北、治病救人,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称为“扁鹊”。
    东汉末年,华佗与董奉、张仲景并称为“建安三神医”。他医术全面,尤其擅长外科,精于手术,并精通内、妇、儿、针灸各科,被后人称为“外科圣手”、“外科鼻祖”,后人多用“神医”称呼他,又以“华佗再世”、“元化重生”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。
    缶山药王庙,供奉着三位历史上享誉盛名的药王、神医,故而能吸引来众多善男信女,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香火钱。
    2003年前后,当地村民用这些钱修建了现在的正殿和西殿。正殿坐北朝南,正中供奉药王孙思邈,左右分别供奉华佗和扁鹊,原为画像的,后来做成了塑像。西殿为牛马殿,西墙正中为马王爷画像,左右各为牛、马画像。这马王爷为道教的神明,全名叫“水草马明王”,其形象为三眼四臂,左右配牛王、水草,东为桥神,西为路神,全称“灵官马元帅”,《南游记》中称其为“三眼华光”。因孙思邈为道教人物,“缶山药王庙”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道教庙宇,所以配殿供奉马王爷,也算顺理成章。
    此后,缶山药王庙每年的香火钱不断增多,当地村民又陆续拓宽了原来上山的盘山小道,小型车辆能直接开到缶山顶峰。后来,又修建了石亭一座,东西整平了一片小广场,修有二十多级台阶,与正殿前面相连。收来的香火钱除用来搞建设意外,当地村民还买来树苗,绿化荒山;雇人买来粮食,做成馒头等食物,施舍给前来赶庙会的善男信女吃……
    因为药王庙的深远影响,风韵不尽的缶山正逐渐为世人所知晓。
   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正如这偏安一隅、名不见经传的小山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